瑞天琳亲情信物之中国式父母眼中的孩子

  瑞天琳亲情信物——想念不如相见 相见不如相伴

  来源 | 易简读书(ID:yijiandushu)
 

  知乎上有个故事:

  一个女生,25岁,高级CBD上班,业余折腾别的项目,月薪10W。

  考了一次公务员,没考上,她的父母说,什么时候才能等到你稳定过日子?

  因为这句话,她突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,也突然觉得,爸妈变了,她想离家出走。

  底下有条特别扎心的留言:

  “长大后你会发现,你的父母,会嫌你没出息。”
 


01

  
  嫌你闲着

  去年春节,有句话刷屏:回家前是宝,回家后是草。

  假期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:

  “ 去上厕所,开了好多灯。我妈大吼,开那么多灯干嘛?我一脸委屈,太黑我害怕。我妈一边把灯关了一边说,你别把鬼吓跑了。”

  “人家回家三天开始被爸妈嫌弃,我妈第二眼就开始嫌弃。家里哪里脏了,她手机坏了,桌子上有垃圾,热水气失灵,都是我弄的,我可能是个神。”

  一句话,儿行千里母担忧,回家三天不如狗。
 

02

  
  嫌你单身

  大学毕业后,媛媛留在了大城市工作,单身。

  每逢过节,就开始唠叨,为何单身?能在同学里挑一个也可以啊?

  媛媛说,早就不联系了,现在工作忙,对象这事儿看缘分。

  她妈着急了,就你那样,还挑来挑去?再过几年,谁还看得上你?

  18岁前怕你谈恋爱,18岁后嫌你没对象。
 


03

  
  嫌你没钱

  阿雅今年26岁,在外地工作,每月工资6000,扣除房租及生活费,所剩无几。

  上周朋友结婚,请假回家,她妈开始吐槽:

  26岁了,在外面折腾,工资没多少,还要租房,这跟赚钱给房东打工有什么区别?什么时候才肯安定下来呢?

  阿雅趁着婚宴喝了很多酒,崩溃:

  “我一个人在外工作不容易,但在他们心里,不乖乖回老家工作,我过成这样是自找的。”

  成年人的世界,要接受生活的压力,还要习惯父母嘴里飞刀片。
 

04

  
  嫌你不如人

  有次聚会,有个男生说,

  “刚毕业那年没找着工作。母亲第一天唠叨大学同学月薪8000;第二天唠叨中学同学结了婚,第三天唠叨小学同学买了房。第四天,我买了一张飞北京的单程票。

  三年后,我回老家买了一套房子,父母面子特有光,逢人就说。那时候我就明白,有钱有地位,人家才会看得起你,包括你父母。”

  我曾和他一样认为,长大后要立即给父母物质回报,否则你就是没出息。

  自从出外工作,我妈就经常拿小学同学和我比较:

  “知道吗,那谁,当年成绩不如你,现在当了老师,找了个有钱的男朋友,买了套别墅……”

  “那谁,考上了公务员,安安定定,每月拿8000元,不用租房子,还回家做饭……”

  “那谁,男孩子,比你会收拾,听她妈说每个季度都升薪水,瞧你……”

  那段时间,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个错误。

  有次吵红了眼,问了我妈一句,“在你眼中,我那么没出息吗?”

  我妈说,“你就是没出息啊,你就是一事无成。”

  那时候信了一句话,“小时候被教育,父母爱无私;长大后发现,世上并无纯粹的爱。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,父母的爱都有目的。”
 


05

  
  有次我爸发了条信息,和你妈大吵了一架,你回来哄哄。

  我妈到车站接我,一路上没说话,后来到她朋友的店铺吃东西,她和朋友聊着聊着,就在我面前肆无忌惮哭了。

  这个从没有被生活打倒,极少因为什么流泪的女人,第一次在我面前表现了脆弱。

  我有些懵,就开始把学过的婚姻经营学理论,摆出来说教。

  妈妈的朋友说,你女儿真优秀。

  她擦了眼泪,笑着说,当然,我女儿是我的骄傲。

  被嫌弃久了,一时间都不敢相信这句话从我妈口里说出。

  直至有个亲戚跟我说,你妈表面吐槽你,但脸上那种为你骄傲的神色,从来就没掩盖过。你那么优秀,有空来给我两个孩子讲讲课,让她们有个榜样。

  恍然大悟,很多时候我们只记住嫌弃话,却看不见父母为我们骄傲的神色。

  个体意识崛起的时代,很多年轻人开始走自己想走的路。

  只是你想走的路,父母无法感同身受,就无法给予你想要的肯定。

  他们知道你要拼命跑,又看不到怎么跑,于是紧张得手心出汗。看到你跌倒,他们为你不值,于是一边嫌弃你,一边想着要为你做些什么。
 

06

  
  我有个表弟,小学时候一直是老师眼中的老鼠屎,上课爱搞小动作,作业经常不完成,有次打架还惊动了校长。

  最惊悚的一次,去鸡场里玩,把那些鸡吓得生不出蛋。

  他爸逢年过节都在吐槽,我这是生了个什么儿子?

  前些年,表弟却变了个人,收起了他的游戏专用ipad,泡起了图书馆。

  初三毕业,以全级前十的成绩,考上了市里重点高中。

  我问他,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变乖啦?

  他说:“以前我爸老凶我,说我懒,又说我调皮捣蛋,那我就捣蛋给他看啊。初二那年,有个不要脸的说我废物,我和他打了起来。我爸知道后,特别凶地说,我的孩子永远是我的骄傲,你没资格评判。

  后来,他带我去看脚,我痛的哇哇大哭。睁开眼的一瞬间,我看到我爸满头大汗。拄着拐杖的那个月,我爸就没吃好睡好过,一直照顾我,那刻我决心要做他的骄傲。”

  一边嫌弃,一边不离不弃,为你打点,不就是绝大多数父母吗?

  说到底,嫌弃你的背后,还不是担心你。
 


07

  
  有个广告曾经刷爆朋友圈《世界再大,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》。

  一个男孩,到美国留学的第8天,打算做一盘番茄炒蛋,招待他的外国朋友。

  但,他不会切番茄也不会打蛋,不知道到底该先放番茄还是先放蛋,最后发微信,求助在中国的妈妈。

  妈妈自然是嫌弃,但还是发来了指导语音,男孩说听不清。

  最后,妈妈自己动手做了一盘番茄炒蛋,爸爸录视频,发给了男孩。

  男孩最后成功炒出了一盘番茄炒蛋,看了看闹钟。

  广告最后,一句“中国和美国时差是几个小时”让男主忽然惊醒。

  美国时间下午4点,而妈妈那边,是凌晨4点。

  我想留你在身边,却更想你拥有全世界。

  嫌弃你没出息,还不是担心你连番茄炒蛋都炒不好。
 

08

  
  有次活动,主题是说说自己的父母。

  一开始很多人吐槽父母,到后来却成了大型泪崩戏。

  “小时候不吃肥肉,他们一边指责,一边把肥肉和瘦肉分开;不肯吃饭,他们一边骂浪费,一边又把剩饭倒在碗里。”

  “我妈经常说我在大城市赚不到钱。有次我怒了,摔了杯子,回到租房子处。后来我发个朋友圈开玩笑说没钱吃饭,10分钟后收到一条信息:你的XXX银行收到了XXX元。泪目。”

  “我爸妈整天说人家买房子的事情,我就觉得他嫌我穷,烦的要命。后来我要买房子时,爸妈二话不说拿出了省吃俭用的160万元。我心里知道,我妈平时喜欢买衣服,但她身上最贵的还没超过300元。”

  最后,主持人让大家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的父母。

  答案太多,只记住了一个 —— 口是心非。
 


09

  
  有个小羊的故事:

  小羊被路边花草割伤了,坐在路上哇哇大哭。

  老羊瞅了它一眼,就是不帮他,还踢了它一脚。

  后来有头狼来了,老羊狠狠地踢了小羊一脚, 把它踢飞了。

  小羊赶紧逃命,回头一看,却发现老羊不见了。

  它战战兢兢,沿途走回,却看到老羊躺在血泊里。

  老羊不就是我们很多父母的写照吗?

  他们口是心非,为你挡雷。
 

10

  
  年轻人大都选择出外打拼,哪怕是回了老家也是同城不同屋,这就意味着,越来越多孩子与父母,注定是在不同的空间,做不同频率的事情。

  所以,才会有如此多的嫌隙和矛盾。

  每个艰难前行的孩子,需要父母更多的包容和温柔。

  至于孩子,谁都想走自己走的路,但你走的路可能需要父母共同承担风险。

  我们不能抱怨父母急功近利,他们也需要一份安全感,而这份安全感的关键,在于你成长为一个靠谱和担当的人。

  人生最烂的场面,不是父子大吵,母女冷战,而是 ——父母永远在等小孩感谢,小孩永远在等父母道歉,最终谁都不会等到。

  如果父母多表达,孩子多理解,这种剧情不会发生。

  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,更没有绝对听话的孩子。趁父母还在,趁自己还能孝顺,多陪伴父母,多了解他们~就如瑞天琳亲情信物系列所倡导的理念一样——想念不如相见,相见不如相伴~多么和谐,多么有爱~

返回资讯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