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段亘古流传的爱情,似乎总少不了传情达意的爱情信物。爱情信物即是情侣之间爱情的凭证。人类最早的爱情信物是一只苹果,那是在伊甸园里,亚当献给夏娃的。
那么,你们好奇自己的长辈们当年是用什么来作为爱情信物的吗?不妨来看一下吧~
爱情信物:手帕
1950年代
那个年代物资匮乏,人们思想守旧,在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下,一对恋人婚前是不能相见的,只能通过爱情信物想象对方,爱情信物也是由媒人传送的。
女子羞答答地从媒人手里接过那方手帕,既害羞又幸福,拿在手里是安慰,贴身带着是甜蜜,藏在箱底就是回忆。这方手帕将伴随一对有情人走过风雨人生。
爱情信物:毛主席语录
1960年代
经历过六十年代的人,都会觉得这个时代难以言说,畜养了太多的故事。上世纪60年代,革命同志之间的感情超越了所有情感,在“红色”的潮流中,爱情依然是真金不怕火炼。
又实用又革命的《毛主席语录》成为恋人之间最好的定情信物,如果一方是军人,往往会送毛主席徽章。那个年代的爱情,有着一致的人生信仰。而那些微微带着时代特色的定情物,就显得格外的珍贵。
爱情信物:笔记本
1970年代
那个年代,我们的物质生活极端匮乏,但内心却被一种罕有的激情鼓舞着,我们喊革命口号,贴宣传标语,游行示威,搞大串联......
情怀初动的时刻,为自己梦里的女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,只为寻找一本合适的笔记本。悄悄地递给她,女孩满脸羞涩地接过来,一转身跑了。夜晚独自难眠,那个如丁香花一样的女孩,会明白日记本中深藏的爱意。
爱情信物:情书
1980年代
80年代流行的爱情信物:亲手书写的情书。八十年代是一个朦胧吸引、互相暗恋的时代,相思羞于当面表白,一封情书却有千万言。
一个印在信纸上的红唇或一个画在上面特殊的符号,给爱情打上了一个时代的烙印,即便成为恋人,也不会流露出过于亲密的言语举动,而是含蓄地相敬如宾。
爱情信物:玫瑰花、巧克力
1990年代
上世纪90年代,精神与物质的追求开始在爱情中齐头并进,人们学会了开口说:我爱你,送玫瑰和巧克力成为经典的示爱方式。
夕阳夕下,有情男女捧着玫瑰花的男孩站在风中,温柔地等待心爱的女孩。牵着手,一起吃着巧克力。爱的情绪融化在甜蜜的空气里。
而2000年以后,爱情信物更是五花八门:别墅、豪车、钻戒、名牌香水。这些都自然地走进了爱情信物的行列,似乎越贵越好。
爱情信物:手机短信
2000年代
进入21世纪,手机的普及让短信风靡一时,感情也开始更私人化。不知道多少人的爱情是在拇指间孵化的。你一条我一条短信的发着,每个月的包月短信是必须得有啊!
一条短信就能表达内心的悸动,一通电话就能化解相思之苦,一对有情男女,两只手机,乐此不疲地上演都市里的爱情故事。每天要做的事就是盯着手机生怕错过TA的一条短信。
爱情信物:钻戒、房子
2010年代
这个年代的人,更多是利用网络,发个电子邮件,或者在QQ微信上说句我爱你,这样既不伤了和气也不那么复杂。他们敢爱,也敢秀,他们乐于尝试新鲜的事物,乐于为相对昂贵的物品买单。
普通的爱情信物,已经无法满足这个年代的情侣的要求,一枚璀璨的钻石戒指是他们最爱的选择。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,有没有房才是追求恋人的“终极武器”。
爱情信物:定制翡翠信物
2020年代
若讲缘分,“遇”即是“玉”。谁能跳脱有缘千里来相会的遇见?爱,是缘分彼此的媾和。佛言:擦身而过。而玉言:一眼万年。时光的不经意,造就了这份存在。而多少时空的交错、离合、巧合,才让人与人相遇、人与物待见。
21世纪的人们见惯了钻石西方钻石耀眼的光芒,开始将视线转回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玉器定情信物上来,不失为一种文化的传承,更是对爱更加真挚的承诺。
看了这些不同年代的爱情信物,有没有回想起你当年的爱情呢?其实,礼物并不是越贵越好,有人送豪华游轮,但爱情未必一帆风顺;有人临时兴起,把易拉罐的拉环套在手上,也能情定终生。金钱、物质都只是工具,并不是评判的标准,感情中最重要的还是要用心!
———— / END / ————
—如果喜欢,快分享给你的朋友们—
我们一起不负美好时光~